“双一流”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
《“双一流”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》于2023年11月完成结项,特申报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。近年来,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、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凸显不足、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,难以满足“双一流”建设背景下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。鉴于此,以河南理工大学丁亚红副校长为首,协同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土木工程学院,以“科学研究”为导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,以“工程实践”为导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,完善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;构建了差异化、学科交叉课程体系,强化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提升研究生理论、实践与创新能力;实施“1+2”分段培养模式,创建“大团队+个体导师”双指导模式;自主研发了多方参与、多元评价的研究生培养跟踪评价系统,搭建了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平台,为地方高校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解决的核心问题
1 |
生源质量良莠不齐,培养目标不明确。 |
2 |
课程设置不够合理,课程体系有待优化。 |
3 |
科教产教融合不深,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能力欠缺。 |
4 |
需求导向不明确,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。 |
教育教学方案
校企人才联合培养:中铁十一局“杨连第登高人才定制(国际)班”
2022年产教融合品牌项目:绿色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
2023年产教融合品牌项目:产教融合示范学院
面向研究生培养深层次问题,强化培养目标顶层设计
(1)厘清深层次培养问题。深入调研,厘清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内涵的差异。
(2)强化培养目标顶层设计。以“科学研究”和“工程实践”为导向、强化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,确保了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。
重构差异化和学科交叉课程体系,完善契合生源实际的培养机制
(1)构建差异化和学科交叉课程体系。强化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凸显专业实践性,设置学科交叉课程体系,体现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特征。
(2)完善契合生源实际的培养机制。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精细化管理,健全导师责权机制,有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。
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,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
(1)搭建协同实践育人平台。以科学研究为纽带、以互利合作为机制、以社会服务为支撑”的建设思路,深入实施产学研融合。
(2)提升创新实践能力。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,加强对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能力的提升。
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,开发毕业生跟踪与反馈系统
(1)构建毕业生研究生跟踪反馈与服务机制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以培养目标为准绳,通过用人单位、学校、联合培养单位(企业、科研院所)和毕业生多元协同联动,构建了毕业生研究生跟踪反馈与服务机制。
(2)开发研究生培养质量跟踪与反馈系统平台。深入了解各方的真实需求,形成反馈数据库,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、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支撑。
实践成效
1
形成了10项研究生培养管理规章制度,
2
获批河南省产教融合品牌项目——绿色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、河南省产教融合示范学院、河南省城市智慧防灾特色行业学院、河南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与中铁十一局集团共建“杨连弟登高人才实验班”.
3
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5项
4
发表教改论文10篇,出版专著2部、教材2部,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
5
学校获批“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”、丁亚红教授团队获“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优秀团队”、焦华喆副教授参与的 “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”团队获“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”
6
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获批河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
7
在“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中,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
8
培养研究生多次荣获“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”、“河南省优秀毕业生”等荣誉称号,6人次学位论文被评为“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“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”,20余名同学获“国家奖学金”、80余名同学获评“河南理工大学优秀学位论文”和“河南理工大学优秀实践成果”
202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
优秀学生代表
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显著提升
(1)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:研究生年均发表SCI和EI论文100余篇。
(2)工程实践能力迅速加强: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成果年均达 100 余项,占研究生科研成果50%以上。
(3)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:在该成果所构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下,研究生考博率逐年提升,由2021届的3.6%提升至2024届的13.9%。研究生在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率达62.0%左右。
成果创新点
1、破题-构建契合地方高校实际,强化产业需求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2、解题-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,构建人才培养协同育人“共同体”。
3、创新-开发研究生培养跟踪评价系统,形成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。
推广应用
1、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。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.6 ‰和1.0 ‰,土木工程学科评估由C-上升为C。多人担任国家重大专项、国家自科基金评议组组长或委员,每年10余人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,承办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。
2、研究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。被南华大学,浙江农林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省内外10多所高校所借鉴吸纳,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
3、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。成果得到南华大学、河南工业大学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应用单位专家的高度评价:“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,大幅度提升了研究生创新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工程实践能力,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;研究生培养跟踪评价与反馈系统,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‘闭环’机制,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”
河南省教学成果评定专家委员会评价为:“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,实现了人才链、专业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,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。”
4、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。项目成果被《中国教育报》以“育创新之人 铸时代英才——河南理工大学多维并举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”和 “深化校企合作 助力人才培养”报道2次;被河南教育网以“河南理工大学: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协同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”报道1次。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3-09/12/content_628700.htm?div=-1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3-09/11/content_628677.htm?div=-1